【历史传统】历史文化源流——为政以德之一

日期:2023-12-18 浏览:533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
    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,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、民为邦本、为政以德、革故鼎新、任人唯贤、天人合一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、讲信修睦、亲仁善邻等,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、天下观、社会观、道德观的重要体现,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。


语出孔子 源远流长

最准一码

       政以德出自《论语》,其第二篇《为政》开宗明义讲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

       意思是说,当政者应当用道德规范治理国家,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,其他星辰就会井然有序地环绕和拱卫着它,在其周围旋转运行。


古往今来,学界对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:


01
“德”蕴含着一种政治规律

汉代经学家包咸、郑玄均将“德”字解作“无为”,指的是以“德”为引领便能自然建立秩序,如同北极星岿立于中央,众星井然有序绕其而动。朱熹说:“为政以德,则无为而天下归之,其象如此。”这与道家法自然、反人为的“无为”观念颇为接近。

02
通过为政者的道德以上率下

钱穆在《论语新解》中认为:“德,得也。行道而有得于心,其所得,若其所固有,故谓之德胜。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。”有德之人当政,才能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”,而有德者自身也“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”。“德”作为“内外如一的规范性的行为”,要求为政者首重“修己”方能“安人”。




为政以德虽由孔子提出,但在此之前,中华民族在政治治理中重视“德”的作用由来已久。


     早在西周时期,周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“敬德保民”和“明德慎罚”,并将其作为周人治理国家的思想纲领。如《尚书》中提到“王其疾敬德”“用康保民”“克明德慎罚”等,都是这一思想的反映。

    到了春秋时期,产生了“正德、利用、厚生”的所谓“三事”,即“正身之德”“利民之用”“厚民之生”,是春秋时期重视道德和民众的体现。这些重“德”的思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,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底色。





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