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1-08-15 浏览:1692
黄宝妹,女,汉族,1931年12月生,1952年11月入党,上海市浦东高桥人。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,党的八大代表。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,国家发展的见证者、参与者、奉献者。
13岁入日资裕丰纱厂(国棉十七厂的前身),一直在厂内工作到1986年退休,历时42年。1953年成为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。1960年进入纺织大学(现东华大学)进修,获大专文凭。文革开始被调回车间工作,80年代初后成为厂工会副主席,主持生产工作;1986年退休;后为启东、新疆等地开办纺织厂出谋划策;1994年与杨福珍等一起开办“劳模公司”,通过为各公会代购,所获利润用于补助贫困老劳模;2006年彻底退休。1958年,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。
2021年6月29日,中共中央授予黄宝妹“七一勋章”。
1931年,黄宝妹出生于上海浦东。她的童年生活写满艰辛,不满13岁就已进入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。“那时,每天凌晨4点钟就起床,摸黑乘渡船过黄浦江,到杨树浦的工厂上工。整天都要站在纺纱机前照看纱线,下班时被搜身才能放行,到家时天色已黑。”黄宝妹说。
新中国成立后,工厂成了人民的工厂,工人群众扬眉吐气。黄宝妹成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的一名工人。她满腔热情投入生产劳动,因为工作勤奋、业绩突出,21岁时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1953年,她以一人可照看800个纱锭的出色业绩,从上海55万名纺纱工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中国纺织工业部劳动模范。1956年和1959年,她又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。
随后的数十年里,黄宝妹时时处处以党员、劳动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在车间对粗纱进行细纺时,纱线断头卷绕在皮辊上会造成浪费,浪费的棉纤维被称为“皮辊花”。新中国尚处在一穷二白的阶段,一两“皮辊花”的价钱可以买三碗白米饭。黄宝妹就想方设法减少“皮辊花”,她探索出了一套“单线巡回、双面照顾、不走回头路”的操作法,不仅能节省1/3的人力,还可以让机器实现24小时不停运转。
年轻的黄宝妹活泼美丽,爱唱戏会跳舞。出访奥地利维也纳时,她和同伴身穿旗袍亮相,引来众人围观。1958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故事片《黄宝妹》,由谢晋导演、黄宝妹本人主演。第二年影片上映后,黄宝妹成了那个年代的明星偶像。
然而,黄宝妹谢绝了当专业演员的邀请,满怀激情地回到了纺织车间。26岁那年,组织上任命她担任干部,可坐在办公室里没几天,她就郑重要求回车间。她说:“我是普通女工,纺织业才是我大有作为的本行当。”
直到1986年光荣退休,黄宝妹坚守生产一线,将自己的热情和才智都用在了技术革新上。
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
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,黄宝妹已成了大家口中的“黄妈妈”,但她一如既往,在时代大潮中搏击风浪、弄潮前行。
上世纪80年代,黄宝妹被聘请到江苏启东协助开办聚南棉纺厂。那时,棉纺原料和机器设备紧俏,黄宝妹上北京、去青岛,没日没夜地为企业发展奔走,甚至拉上老伴义务帮忙。3年后她离开厂时,这个乡办小厂已经运转得红红火火。黄宝妹没有因此向厂里多要过一分钱。在她看来,办好一家厂,就能让更多纺织工人就业,这是创造社会财富,能让群众都有衣穿、穿得更好。
上世纪90年代,上海的纺织业压锭、转产、不景气。在上海市劳模协会任职的黄宝妹发现,有的劳模家庭经济困难。在劳模协会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下,她带着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了一家科技实业公司,当起了董事长、总经理。一开始,大家就约定企业不分红,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。
时光荏苒,“黄妈妈”成了黄奶奶。这么多年来,遇到麻烦事、难做的工作,大家还是爱找她来唠唠。
2006年,75岁的黄宝妹总算“退休”回了家,却依旧闲不下来。得知小区业委会3年都没能成立,她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“小区也是家,居委会干部只有几个人,不靠大家怎么行?”就像年轻时候说服工厂姐妹们一样,她耐心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,成立小区业委会、更换破旧信报箱、拓宽应急通道……小区环境变优美了,邻里关系更和谐了。
“作为党员,我们要奋斗终身。”黄宝妹这么想,也这么做。
(资料来源:人民日报)